首页 > 收藏天地

舒活有力 浩荡大方 记书法艺术家舒浩华

发布时间:2022-03-01 14:45:36    来源:中国当代美术杂志社     作者:姜强 舒浩华

微信图片_20220301144538.jpg

 

舒浩华,1944年08月生,江西余干人,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楹联学会理事、南昌市楹联家协会理事,国家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人。

 

 其书法作品浑厚庄重古朴,楹联作品构思巧妙,联墨俱佳。其热爱公益文化事业,作品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等广为收藏,并为江西援鄂和援助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上海瑞金医院援鄂的抗疫英雄们撰写并捐赠1400余幅书法作品。廖静文为其题赠“联墨春秋,艺术人生”。

 

耄耋老者 笑容可掬

 

认识舒浩华已经十多年了,每次与舒老师见面交流,都是一次轻爽而愉悦的享受。虽说他已是耄耋之年,别看他满头白发,精气神却依然十足,额头上虽也有皱纹,但两眼却照样放光,身形依然挺拔,步履仍旧矫健,动作也很敏捷,见人总是笑呵呵的,活像一个老顽童,那菊瓣似的笑容绽放在脸上,让人倍感亲切,也百看不厌。

 

不管与谁打交道,他总是那么平易近人,他的心肠特别好,凡事总替别人着想。他的面容有如长者一般慈祥,性格像儿童一样率真,做人比青年人还大方。他的心,犹如春季般温馨、夏季般热情、秋季般明媚、冬季般纯洁。

 

微信图片_20220301143115.jpg

 

2017年,舒浩华受邀参加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

 

耳濡目染 自幼习字

 

舒浩华生长于鄱阳湖畔的余干县瑞洪镇,这个古镇历来民风纯朴、文风淳厚、人才辈出,其父擅长楹联创作,他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影响,从小播下了对书法爱好的种子。他8岁时便开始练字,平时又喜欢琢磨,不知不觉兴趣越发浓厚,尤其对楹联创作更是乐此不疲。

 

最让舒浩华终生难忘的是,在读小学时期,班主任老师无私地对其练字进行过悉心关怀和耐心指导。这对促成他以后更加坚定地走书法创作之路起到了很大的鼓励与帮助作用,久而久之,书法不仅成为他学习的一种兴趣,也成为他生活的一种习惯,更成为他孜孜以求的一种事业。

 

追求路上 永无止境

 

“在刚入门的时候,练习书法也许需要一定机缘或天赋,但若要想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走下去,更需要的则是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一种坚持不懈的毅力”,他说,“只要坚持,每一天都会有新的收获”。

 

舒浩华用自己的执着坚持,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一切。自学成才的路上,舒浩华学到了两个最重要的东西,脚踏实地和持之以恒。他一方面夯实书法功底,一方面提升文化素养。长期的勤学苦练,他练就了一种本领,那就是书写过程中,他不需要看样本,而能做到胸有成竹、熟记于心。

 

学习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他说他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在练习中提高自己的技能,他对书法的认识与理解比较独特,“气韵出于墨,生动出于笔”,在他看来,书法笔墨应随“意”而生发,切不可为笔墨而笔墨,要以脱略形迹不拘形似的方式,将心绪融入其楹联书法中,以感受为本,受心灵驱使,将思想融入楹联创作当中,依心迹而流露,这才是其质,有质方成其佳作。

 

情系党史 不忘初心

 

2001年开始,舒浩华一边从事党史宣传工作,一边以书法为载体,开创性地用楹联作品来传播革命文化的基因、红色文化的情怀,至今已坚持二十载从未间断。2007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新馆成立之初,他创作了一副楹联,内容为“石破天惊八一枪声铭史册,号铭旗举南昌起义铸军魂”,公益捐赠给纪念馆,以表达对先烈的崇敬及对南昌起义的颂扬。

 

微信图片_20220301143108.png

 

书赠八一起义纪念馆

 

接着,他又分别向小平小道纪念馆、新四军旧址陈列馆各自献出一份类似的作品。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逢遇到具有红色纪念意义的馆院开放,他都会呈上自己精心准备的书法作品,以表达自己的初心,贡献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余热。2016年7月,他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捐赠“德政施而民心近,良筹布乃事态平”及“辟地开天锤镰砸碎旧世界,复兴圆梦赤帜辉耀大中华”两幅楹联精品。

 

微信图片_20220301143104.png

 

向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捐赠书法作品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他提前编撰制作了一系列长9米、宽1.5米的巨幅的红色楹联,以个人的名义向党的十九大致敬。2017年5月,他向遵义会议纪念馆捐赠楹联一幅“霞光万丈”以予珍藏。

 

捐赠作品 奉献心意

 

去年疫情期间,舒浩华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115名援助湖北的医疗队员每人赠送一幅署名作品,表达出“你们为人民拼命,人民为你们留名”的心意。此外,他还向江西省援鄂医疗防疫队的 1271名队员及江西赴乌兹别克斯坦联合工作组的15名成员,每人捐出一幅书法作品共计1286幅,说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做点实事。”“三九严寒何所惧,千里冰霜脚下踩。”这些都是对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无所畏惧的精神最好的赞誉。

 

一幅幅书法作品,写满了舒浩华对援鄂抗疫英雄们的深情厚谊,生动表达了人民对战胜疫情的坚强决心。2020年8月,他还为奔赴鄱阳湖沿岸抗洪抢险一线的人民子弟兵捐赠书法作品20余幅。

 

微信图片_20220301143056.png

 

2020年,舒浩华向江西省援鄂抗疫英雄们捐赠书法作品

 

红色宣传 广受赞誉

 

无论是社区街道,还是园区学校,只要有需要,他都很乐意。在江西科技学院、江西教育学院、南昌航空大学校园内,他在做党史知识宣传的同时,一边让学生进行趣味猜谜语,一边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通过这样的有益互动,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在余干、进贤、南昌、井冈山等地,他的书法及楹联作品,多次进庭馆、进社区、进老干部活动中心展出,其中党史知识谜语60米长幅于今年端午节期间在省府大院社区连续展出了很多天,深受赞赏。

 

不少老同志对此更是倍感亲切,纷纷表示,这不仅促进了了解,还加深了友谊,既丰富了生活,又学到了知识。2021年6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他在江西科技学院附中举办了巨幅红色文化楹联作品展览,展出了红色文化楹联40余幅,这些都是他原创的巨幅红绸金字,其中16幅长联高达9米、宽1米。在今年国庆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江西科技学院大学本部又邀请舒浩华携其书法楹联精品及谜语长幅进驻校园隆重展出,再次展现红色文化的风采。

 

微信图片_20220301143049.jpg

 

为江西科技学院2021级新生讲解红色谜语

 

舒浩华在楹联创作的基础上,一直致力于红色文化的宣传,参加过无数次大型的纪念活动,他的作品堪称鸿篇巨著,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宣传了红色文化的精神,传递了爱心传播了美,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广受业内业外各界好评,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他的楹联书法作品构思巧妙联墨俱佳,犹善因人因事即席书撰嵌名联,紧扣主题,跟随时代,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走进他的书房,流淌于书海中,倘佯在墨趣间,谈笑皆鸿儒,往来为骚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无对贫穷的恐惧,也无对财富的渴望,这般“心无挂碍”的人生,是一种幽心,是一种禅意。这样的境界,也实在让人钦佩、向往不已。欣赏他的作品,他的楹联对仗精确厷稳,声律对仗相得益彰,语言言简意赅,意蕴丰富深厚。

 

不拘常规 独具特色

 

应该说,他既写得一手好字,楹联又极具诗情画意,因此,他的楹联书法作品成为不可多见的一种特色。在外行看来,也有人说他的字不规整,字写得没有章法,是草率之下完成的作品,但内行都知道,这其实都是他刻意而为之,他大胆打破传统书法中的保守思想,摒弃传统审美的条条框框,他下笔的速度相当地快,写的横并不平整,很多竖也是在颤笔中略斜的,连整体字势都向右上扬起,但他的正气恰就隐藏在这小小的倾斜之中,如此独树一帜的个性,恰恰证明了他的实力与才华。

 

从他的任何一个单字来看,如刀如剑锋利非常,关键的是中部凝缩四周外散,如此一来,结构变得十分新奇,呆板之气顿消,反而平添一份洒脱的姿韵。他的字长短互应,横长、撇利、捺稳,如棒似锥,又像船桨,似乎字与字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明显,但彼此间却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虽然撇捺放肆,却又能兼顾四周,给人一种长短互应的感觉,许多字排列到一起,呈现出一种潇洒昂扬的气象。舒浩华的书法,还有一个难能可贵之处就是,他创作的嵌名作品,独一无二,因人而异,因名而生,绝无仅有,体现在作品和对象的合二为一,极具针对性和唯一性。

 

微信图片_20220301143039.png

 

舒浩华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等捐赠的书法原创作品

 

例如,他创作的嵌名楹联《德政施而民心近 良筹布乃世态平》《习秉丹心资善政 仲情赤县建奇勋》,无论如何也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吴邦国携夫人章瑞珍于2015年4月来华夏笔都进贤县文港镇参观时,舒浩华当面为吴邦国夫妇书写“邦盛国强民族梦,瑞和珍爱现代情”楹联,吴邦国现场挥毫回赠“兰德梅操”墨宝一幅。正因如此,于是有人认为,倘若能够收藏到舒浩华私人定制的作品,这种机会来之不易。

 

瓜熟蒂落 实至名归

 

曾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主席的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先生,为他亲笔题词“联墨春秋,艺术人生”,既是对他的勉励,也是对他的肯定。他谨记着廖静文先生的激励与教诲,秉承着中华书法文化的传统与美德,将楹联创作作为情感的诉求和精神的希翼,融入到自己的修养、学识、志趣、理想当中,并以艺术的形式向世人展现出楹联作品的无穷魅力与风光。

 

舒浩华的书法楹联作品不仅被徐悲鸿纪念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古街书画院等国家级馆院所收藏,其事迹及作品还被收录于《中国书画家报》、《中国楹联实典》、《江西楹联集成》等多家大型辞书,书写着他的传奇书法人生,记载着楹联文化的发展历程,叙述着艺术与世人的对话。“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祝愿舒浩华在务实笃行的书法创作旅途上,道越走越宽,路越走越远。(图文 / 姜强 舒浩华)

 

(编辑:董西华)

联系我们

为弘扬文化艺术 -- 追求真善美雅     还原艺术本真 - 为中华民族复兴输送正能量!

微信号:185 1818 0020 邮箱:zgddms@126.com 地址:中国 ● 北京